今年前4个月的各项经济数据近日出炉,中国经济的“巨轮”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延续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宏观经济不能缺乏微观基础。把数据掰开揉碎后,可以看到,一个个小的微观主体,正在成为中国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内生动力的强大支撑。
数据透视:微观主体活力增强
微观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目前,我国各类市场主体已达“一亿级”,它们是否预期向好、是否活力充足既是经济景气度的晴雨表,又是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不管从市场主体创新创业的动力、生产经营的活力,还是对未来生产经营的预期来看,微观主体的活力都是在增强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刘爱华说。
活力体现在企业信心持续增强。从预期来看,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指数连续两个月位于50%以上,处于扩张区间,表明企业生产节奏逐渐回归正常,市场需求相对稳定。从企业经营来看,4月,规模以上工业中的私营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比去年同期加快了2.0个百分点。同时,一季度民间投资增速高于整体投资,民营企业的能量愈发充足。从运行态势来看,4月,全国日均发电量18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5%,增速比一季度提高1个百分点;物流业景气指数为53.5%,较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铁路货运量增速较一季度明显加快。三大指标背后,无疑是市场给力,企业生产的马力加大、开足。
改革支撑:“刀刃向内”释放红利
由“小”可以见“大”。微观主体活力增强背后,来自宏观政策的精准调控,更来自于中国敢于“刀刃向内”,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解决经济结构中深层次问题的决心。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深化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以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动相关改革走深走实。
今年4月1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用供给侧改革的办法稳需求”,就意味着不走大水漫灌的刺激老路,财政和货币政策需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今年以来,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减税,4月以来又对制造业等行业下调增值税,这些举措对微观主体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作用。”刘爱华说。
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正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微观主体活力的关键举措,不仅能促进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也有利于稳增长和稳就业。今年将有“史上规模最大的减税降费”,总额约2万亿元,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负,比如制造业增值税的税率下降三个百分点,月销售额不超过10万元的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1-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同比回落,其中个人所得税同比降超过30%。由于增值税缴税时间一般比开票时间滞后一个月,4月1日开始的增值税减税的政策效应将在5月显现。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其他措施也在加速推进。国企层面,多个地方放开限制,竞争性行业持股比例、员工激励等将迎来更大力度突破。就在最近,第四批混改试点的国企名单确定,共160家,资产总量超2.5万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密集出台,从翻过“三座山”到打破“三道门”,从清除市场壁垒到营造法治化的竞争环境,民营企业抵御风险的信心显著加强,搏击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
经济的活力取决于微观主体的活力。改革深入推进,营商环境蹄疾步稳地向法治化和便利化方向迈进,微观主体将能更好地释放潜能,提升效益,活力预计不断增强。而微观主体的活力又将加速推进中国经济的动能转换,促进高质量发展,中国经济因此底盘更稳,韧性更足。
来源:新华网